家庭是园,孩子是苗,家庭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向来重视家教,而家风家训更是重要。王轶是我校艺术设计学院一名老师。她说,小时候父亲“宁可事事宽待人,不可一时恕待己”的教诲至今难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是一张白纸,要涂成什么样的图案和色彩,就要看父母是否能把自己家族中流传下来的家风传递给了孩子。已为人母的王轶,父亲的教诲时常浮现在脑海。
她回忆说,记忆中的父母和朋友、邻居们的关系总是特别好,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跟别人生过气、红过脸。印象很深的事情莫过于有一次她的母亲出门买菜,没多久邻居家的阿姨急急忙忙地跑来,说王轶的母亲被自行车撞了。当她和父亲跑过去的时候,发现母亲捂着小腿坐在路边,鲜血已经染红了小腿。旁边满头大汗不知所措的小伙子不停地道歉。看着小伙子慌张的样子,母亲对父亲说:“我没事儿,不要跟人家生气,送我去卫生所包扎下就行了。”随后,他们去了卫生所,所幸母亲的腿只是刮伤,经过医生处理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碍。一路跟过来的小伙子,还是一再表示歉意,说要进行赔偿。父亲委婉地拒绝了,还让小伙子不要太在意。后来,王轶问父亲为什么不让他赔钱,父亲说:“首先人家不是故意,其次就是他不是也陪咱们一起去医院了吗,孩子你记住,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王轶当时似懂非懂,但是父亲的话却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她时常教育儿子要“宁可事事宽待人,不可一时恕待己”。后来,王轶也成了家,有了孩子,她时常教育儿子,要“宁可事事宽待人,不可一时恕待己”。所以对儿子她从来都是做严母,学习必须力争上游,生活必须自理,家里的物品摆放都要求井井有条,遇到困难自己要想尽办法解决,决不能退缩。让她欣慰的是,现在儿子的生活和学习已经有模有样了。
她牢记父亲嘱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家风家训从儿时跟着王轶共同走进了青春,它无时无刻提醒着她,鼓励着她。在教育岗位上,王轶也不曾忘记、更不敢忘记父亲的嘱托,得意时不能由着性子无端膨胀,要保持清醒管得住自己,说话做事要有分寸,遇到难相处的人和事要学会包容忍让,坦坦荡荡,以义相待。时间久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教育工作是平常的工作,但一个个教育工作者的平常工作合在一起就决定着民族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王轶说,教育也是报国,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神圣的使命感投入这份有意义的工作中。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家文化”,只有认真谱写并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家文化”,才能正确引导子女成为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感的人。父母的教育会逐渐的形成家风来影响到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积极、良好、严谨的家风,对伴随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