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大中层干部素能提升培训,有一个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报告,很感兴趣,但被临时抽调回市意识形态工作督察组,甚憾。后听同事讲述精彩片段,加之这些年来我在此方面的工作积累和阅读荟萃所思所悟,提笔心得,谨以资共学交流。)
转型发展是一个艰苦的创业过程,实现转型后创建品牌大学更是一个艰苦的创业过程。转型发展和创建品牌就其本质来看,就是一所新建本科高校面对生存逼迫和环境挑战奋发而起的组织行为。这是一个集体的创业行为,它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创新、改革大学的结构和方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一所大学倾向实现适应性的变革。品牌大学的内涵是综合的、丰富的,而其核心部分,是有时代特征,有高校特点,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推动创建品牌大学的工作。
一
校园文化既是大学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品牌大学创建的强劲动力。品牌的魅力,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硬条件,有软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内外表里相得益彰。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转型,是新建本科高校从某一种既定的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的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变革,这种变革是深刻的全面的,包括从结构到形态、从形状到方面、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不同维度。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高校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态环境所进行的主动调整,其主要特征就是它不局限于学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形态、功能和定位的发展;它不仅是一所高校的当前发展,而且还是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外力推动和内省需要的结合,是高校应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主动选择。
许多成功的案例实践经验证明:物质的因素固然重要,是基础,而精神的因素更为关键,是灵魂。品牌作为无形资产,根本之处在于它具备了无形的,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融化于、贯穿于全部物质要素中的文化品质、精神品质。
一所高校,要有土地、校园,要有建筑、大楼,要有图书资料,要有仪器设备,这些物质条件不达标,不过硬,办学十分困难,品牌无从说起。一所高校,要有合理的院系、专业、部门设置,要有合适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这些教育要件不科学、不先进,质量没法保证,品牌还是打造不成。一所高校,更要有教师、职员、工人,物质条件由他们使用,教育要件由他们运作,他们是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主体,是先决条件。
高校的教工队伍,不仅要数量充足,更须质量优良。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三者比例要恰当,整个队伍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要恰当,这种优化了的比例、结构,还要贯彻、滲透到各专业、各学科乃至各主干课程中,贯彻、渗透到各院系、各部门,乃至各重要岗位,并且保持动态中的平衡,稳中求进。结构优化,才能提高整体实力。比例失调,势必产生薄弱环节,形成木桶短板,降低整体水平。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身心健康是工作的本钱,业务精湛是工作的本领,思想政治素质是工作的动力与指南。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知荣明耻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教风和师德,就是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体现,这是共性的要求。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一支优秀的高校教师队伍,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共性吻合的个性,与本色交融的特色,两者要高度统一。
一所高校的文化传统,就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品质。人际关系构成校园环境,群体行为形成校园风气。一所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想业务素质体现在行动上,外化在实践中,声气相求,桴鼓相应,同振共鸣,风和影从,久而久之,积淀成为大家一致的自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精神面貌,有时代特征,有自己特点,并且潜移默化地在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而且薪尽火燃,人去气存,既无形潜在,又无所不在。当年,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十分困难,但由于大师云集,而培养出众多的国学、科技人才。延安抗大的办学条件更加艰苦,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革命圣地的纯洁性,使抗大培养出一大批民族英雄、一大批党政军领导,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成为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是大师之谓也,更是大道之谓也。”办大学,师资比校舍重要,思想、精神、风气更是大学的灵魂。
我们的党早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产生、发展于高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升华,是维系师生集体的精神纽带,是高校隐性的教育资源。当下,高校要创品牌,除了校园环境的优美、设备图书的优势、专业学科的优化、师资队伍的优长,还要靠校风的优良,靠校园文化的优秀,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才能造就毕业生的优质。更明确地说,一所高校正常运转,人、财、物是基本保障,而要想创建品牌,则必须形成体现在学校各方面、各环节、各群体之中的共性个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品牌的含金量主要不在物质上,而在精神上。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品牌的精髓。
硬件建设是可以立竿见影的,投入产出之间的周期较短。专业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不能急功近利的,花力气、下工夫,到出成果,见成效,往往周期较长,但仍可采取某些超常规的做法,寻求突破。比如,引进若干学科带头人,引进科研团队,相关专业的建设立马上一台阶。唯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积以时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到火候,不成气候。校园文化建设的艰巨性,不仅在于需要长期积淀,代代相传,还在于需要全校动员,人人参与,更在于它主要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它不是耳提向命,而是潜移默化,不是刚性管理、硬性规定,而是柔性感染、弹性诱导,它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是教工到学生到环境到风气的多重转化过程,它需要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而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真谛所在、精华所在。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高校建设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创建品牌大学的强基固本之举和难能可贵之处。因此,我们学校要转型发展创建品牌大学,必须加大力度,抓紧进度,加强、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二
文化的核心在精神。任何物化的东西都会随时间而消逝,
唯精神永存。完整地准确说,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内核与最高境界。有些大学几经搬迁,包括校区置换,而文化则延续着。高校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师生员工出出进进出出,而风气则传承着。如果没有精神文化,那么,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是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维度。但大学精神文化需要长期的积淀与凝练。
我们学校即将走过39个年头,39年的历程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1980年,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郑州分校创办,到1981年学校更名为“郑州市走读大学”,再到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州大学”。这五年,师生员工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师生员工勤俭办学,使学校逐步初具规模。2009年郑州艺术学校并入,期间我校4次升本均未如愿,升本路上一路艰辛。2013年学校党委,自加压力,负重奋进,提出“一.五五”工程,开始了新一轮艰难的升本之旅,2014年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并入,学校党委积极创造条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终于2015年10月16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高票通过我校升本。2016年3月22日,教育部发函明确,同意我校在中州大学的基础上建立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至此我校独立升本一举成功!几代人的“升本梦”终于实现。2016年5月16日,我校正式启用新校名。学校升本后,优化了办学格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形成“3+7”工作机制,提出“一二三四”工程,增强了服务地方的能力,描绘“三步走”发展蓝图。由市政府全额投资33亿,占地2500余亩的我校航空港新校区,集现代科技与传统之美于一身,正在有序的建设中。
39年的高歌猛进,39年风雨兼程。我校的发展道路充满艰辛,广大教职工新老交接,继往开来,呕心沥血,攻坚克难开创了今天学校的大好局面。在这过程中,形成了我校的历史传统,好的历史传统,是几代人劳动创造的硕果和结晶,是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进一步建设校园文化精神的基石。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梳理我校39年的办学过程,经历了校园文化精神建设的萌芽阶段、起步阶段,整体看,认识还不够深刻,工作还不够系统,覆盖面和穿透力都尚未到位。但是,这一阶段的实践和经验足资借鉴,它为后来的工作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铺垫。
二是自觉阶段。1991年后,我校有校训,但我记不得了,我问了几位资深同事,他们也记不太准确了,虽然记不得了,但也确实有,这是我校自觉构建校园文化精神的起点。2003年后,我校提出以“修德敏学 笃行拓新”新的校训为核心;以教学规范、育人规范、师德规范为重点,提出“博学善教 爱生敬业”的教风,加强教师教风建设;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特色,提出“勤学善思 励志诚信”的学风,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同时,提出了素质教育一体两翼新格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广泛开展了校、院、班三个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从2008年起,学校由区级到市级再到省级文明单位,又连续两届省级文明单位。目前学校全体师生正在努力争创省级文明校园。
三是大学精神初步形成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升本以前后,我校建设校园文化精神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学校先后制订了“十二五”校园建设规划、“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明德楼前,看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间飘扬,看杨柳依依在波光粼粼间舞动,“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湖畔小花园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花的芬芳,交织着书香;无名湖畔,诗歌大道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明清诗歌及近现代诗歌,或豪迈、或爱国,或励志、或柔情,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畅游这条迷人的画廊,你会真切地感到,脚下的路有诗和远方;金河校区大门外的浮雕,孔子、张仲景等历史文化名人立身其间,隐约可见历史天空里的群星璀璨,更有四大文明古国的身影若隐若现,仿佛可以眺望到文化长河里的文明剪影。诗歌大道旁镌刻传统文化警句的文化柱,以及运动场边的铜铸雕塑,学院门前的校训石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名的每一条路,无处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无处不是传承千年传统文化,厚实当代大学精神的最大体现。
升本前后,学校为每一条路、每一栋楼命了名,学校确定了校徽、校歌,建立了校史馆、校园实体书店敏学书苑,全面开展文化精神建设、文化课程建设、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制度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创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大学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一二三四”工程为统领,高屋建领地加大了文明校园建设工作的力度与深度。新的校徽、校歌确立,标志着我校大学精神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建校39年、升本不久的大学来说,任重道远。我们按照学校“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逐项落实。在宏观层面上,我们要通过学科专业、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学设施等各种办学条件的建设,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努力使学校的每一个物质形态都能体现我校特有的文化信息,形成特色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围绕“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加强师生作风建设,围绕“博学善教爱生敬业”加强教师教风建设,围绕“勤学善思励志诚信”加强学生学风建设,从而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使每一位师生都以“修德敏学 笃行拓新”校训明确方向,彰显先进的价值取向和大学的文化魅力。要通过制定学校章程、健全规章制度、革新体制机制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努力用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学校发展,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通过我校办学传统的总结、继承,校训内涵的诠释、宣传,校歌、校徽和形象设计的普及、推广,师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深化等,结合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断凝练、弘扬我校的大学精神,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
四
在具体工作上,我们须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要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
单位教育、社会教育之处,在于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教育的。因此,教学是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同样应该是课堂教学。如果脱离教学工作,忽视课堂教学,就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就会事倍功半。我们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考虑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融合,要考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视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端正,加强教学管理,活跃课堂气氛,严肃考试纪律,鼓励自主学习,倡导教学相长,等等,都应该自觉地贯彻、体现校训校风的精神实质。还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自然渗透先进文化、科学精神和校训校风的教育。总之,围绕教学中心工作,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既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大有可为的。这样说,并不排除在课外、在其他场合、在其他条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恰恰相反,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全过程是必须和可能的,这里只是强调要摆正关系,不要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要完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校园
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更为重要的主体,这是因为教师具有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等方面的优势,教师肩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我校教师一直是优良校风的铸造承传者和身体力行者,但是,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我校引进了大量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而我们又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薄弱,使有些教师对教风、师德重视不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担当意识不强。我们要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增加投入,明确责任,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教书育人实践、教风师德建设、教学科研管理、群团组织活动和个别教育帮助等,大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师所普遍接受,真正认同,自觉践行。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教师,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前一段团委推出党员干部联系社团活动,我觉得非常好,让思想先进和学有专长的党员干部担任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教师,以此可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学生课外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
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精神。校园文化精神的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靠的是日积月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教学主渠道,要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要着眼大局和长远,也要提倡和坚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既要抱西瓜,也要捡芝麻。这里特别想说的是,我们应该以校训的精神来从事校园文化建设,强基固本,真抓实干,积步而至千里。看准了就全力以赴去做,咬定青山不放松,做不好,绝不罢休。
高校最终是要通过所培养的学生来打品牌的。我想,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学生大多数能自觉佩戴校徽,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大见成效了。哪一天,我们的学生走在大街上,老百姓不看校徽也能认出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我们创建品牌大学的目标就基本达到了。这样说,或许不够准确,但是,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吕村于2019年7月16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