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又称“教书先生”,由此可看出教师这一职业与书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教师,不爱书、不看书,如何能教好书、育好人?校党委连续数年在全校推出“假期读书活动”,就是要促使我们远离手机,亲近书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学校升本近四年来,各方面工作稳中有快,师生面貌焕然一新,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呈现了“善谋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局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问题和困惑依然不少,包括本人在内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干部都存在着本领危机、知识危机和能力危机,亟需提高自己。
思路决定出路。学校的发展,重要的是厘清思路,统一思想,做好谋划,制度先行,最终形成合力,促使我校更好更快发展。基于此,除了学校连续推出的“读书活动”之外,还陆续组织了部分教师和干部利用假期前往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进行培训提高。2019年暑假,学校组织中层干部前往浙江大学进修培训,有幸聆听了多位高水平专家学者的讲课,深受启发。尤其对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教授的讲座印象深刻,结合学校的“读书活动”,考虑到“读以致用”,回郑后,专门找来宣勇教授的一些文章进行阅读和思考,主要看了《大学能力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内部治理变革的逻辑起点》《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什么是好的大学内部治理》《论大学的校院关系与二级学院治理》《大学学科建设应该建什么》等。通过阅读思考,试图针对学校和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寻求答案,启迪思路。下面从文化内涵、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特色凝练、平台打造、校企融合等方面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思考。
一、文化内涵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种特定的精神和气氛,是长期办学历史中沉淀和凝练出的聚合力,是师生长期遵循的理念、价值和行为规范。高校文化是高校发展的内在根本和原生动力,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行为导向和治学理念,可增强教职工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提升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影响着每位师生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
在确定校园文化过程中,既要凝练出我们办学30多年来沉淀、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和作风,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作为,积极修正,加以提炼和明确,形成我们独具特色的 “郑工文化”并以此贯穿于工作中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使我们身上体现鲜明的“郑工”烙印,使我们更加热爱母校、认可母校,以母校为荣,愿为母校无私奉献。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的机械、电类专业在学校成立较早,几乎与学校同时成立。近40年办学中,积淀了特有的品质和思维行为习惯,突出体现在“实”字上。多年来,学院师生秉承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低调内敛,干实事、说实话的风格埋头苦干,同时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把它归纳为“四实一新”,后文会有详细叙述。
二、师资队伍
师资是大学的战略性和基础性资源,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水准的大学。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是一个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某种程度上,师资队伍对一个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校目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质”和“量”严重不足。“质”指教师的学术水平亟待提高,更缺少某一领域的“大师”或“大家”;“量”指高水平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中,我校多数学科的师资引进不理想。
我们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提高引进人才待遇,合理安排人才招聘时段,采取多种方式,在重点学科领域甚至可以考虑把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才成建制地引进。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目前在师资方面最大的短板就是机械、电类、车辆类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分析原因,一是学校引进待遇不高。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我们的人才引进待遇没有优势;二是学校招聘通知的发布时间不合理,严重滞后,建议改为每年十月份至十二月发布;三是机、电、车辆类博士每年毕业生数量偏少。建议先引进一些专业对口的优秀硕士人才充实学院教师队伍。
三、制度先行
良好的制度设计可大大降低内部运作成本,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使高校具有较强竞争力。
我们经常讲“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讲“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我们也常说,一个好的制度确定后,关键在执行,在落实。可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很多好的制度制定后却并未达到既定目标和预期效果,甚至出现“领导轰油门,中层放空档,基层踩刹车”“少部分人很忙、大部分人在等”等一些奇怪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思。
究其原因,多数高校在制定政策和制度时,为降低内耗、提高效率,提高办学活力和积极性,往往把重点放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和权力配置上,而对制度怎样才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和积极性、如何提升每位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并未给以足够重视。美国学者Burton R. Clark说:“基层组织是推动政策和改革的主要力量”。 基层教学组织位于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和最前端,是高校各项组织活动的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学校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工作的开展直接依靠各学院的基层教师来推动,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基层教学组织直至每位教师自身,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和权力配置十分重要,这事关高校组织运转的效率和制度的成功实施。故在制订制度时,应使制度最终落实、传递到各基层教学组织的每位教师身上,如此方能使制度得到落实和推动。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为调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在课时筹金分配、年终绩效、教研室主任工作量计算、大学生竞赛团队建设和指导、省级工程中心以及市级重点实验室申报、省市级教改项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等方面经过广泛征集和调研,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学院二级制度,使每项政策都能深入到基层组织中的每位教师身上,充分调动了广大基层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错位发展
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具体体现,凝练学科方向能够把高校有限的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精准施力,有的放矢,促进重点领域快速发展。
我们常说,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对于第一句话,不管是什么层次的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严格管理是首要保证条件,这一点毋容置疑。在任何单位、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严格要求、规范管理都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故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我们必须抓好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每个环节,高标准、严要求,把工作做实做细。杜绝形式主义,不夸夸其谈,不好高骛远,狠抓内涵建设,狠抓课堂秩序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等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新建本科高校,更是要在“严”字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这一点已得到共识,也具有比较强的操作性。
对于第二句——“以特色求生存”,则较为复杂。我们虽然校名中含有“工程技术”字样,大家也知道要把我校的工科做强、做出优势和特色。可是目前我们有五十多个本专科专业,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我们的特色学科。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是决定全局的关键。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一是我们的特色应该小而具体,不能贪大求全,能在较短时间内把某个细分领域(某个专业)在郑州市做出特色已是相当不易;二是我们的特色必须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相契合,要结合郑州市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龙头行业来寻求切入点;三是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学科看学科,把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科放在郑州市、放在河南省各高校中来看一看,来比一比,既要看到我们的不足,也要看到我们潜在的优势。四是不搞平均主义。针对学校具体情况,可对化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土木工程等几大学科在师资结构、教科研水平、软硬件等方面做好调研,确定重点并给以政策倾斜和扶持。五是可在“政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项目上做文章。可结合近期郑州市上街区通用航空产业园与我校的校企合作对接项目,利用政府(上街区委区政府)、行业企业(啸鹰航空公司及各大航空公司)与学校的联合办学,筹建航空学院,为郑州市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增砖添瓦,实现智力支撑和才人支撑。重点可在飞行技术(本科)、交通运输(航空器械维修)航空机电设备维修、工商管理(航空经营管理)、物流管理(航空物流)等专业方向进行谋划布局。
另外,上述只是介绍了学科专业的特色凝练和打造,从更大范围来讲,学校的特色不仅仅限于此。例如我们的基础扎实、学风优良、学生整体素质好、适应性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管理严格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都可以深挖,继而打造我们的亮点和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要避免同构同质化发展,实施错位发展和借势发展战略,以尽快形成我们的品牌和特色。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要独辟蹊径,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要根据我们自身的优势选取特定的服务对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智能制造、上街区通用航空产业园的航空器飞行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根据服务对象来凝练方向;要积极主动地谋划思路和出路,不能等靠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强调客观原因,要掌握错位发展的主动权。下一步,对省内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以及河南科技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传统工科实力较强的高校进行学科分布情况和优劣势分析,避其传统优势,找准空档打造自身优势,实现错位发展。这样方能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品牌之路。
五、平台打造
平台主要包括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院)、基层教学组织、科技创新团队、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大学生竞赛团队、创客空间等不同级别的团队。学术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本载体,在资源凝聚和互动沟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依托平台可汇聚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技术,一个好的平台就是一个优质、高效、自由的学术发展环境,对帮助师生开阔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增强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大至学科的发展、科研方向的凝练、学术人才梯队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小至课程和教材建设、教科研项目的申报、技能大赛的组织培训等都离不平台的支撑。打造资源汇聚、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平台异常重要。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目前打造有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机械教研室)、电动汽车电池网络组合与维护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团队、机器人团队、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团队、电子设计团队、郑州市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郑州市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先进制造实训基地、郑州市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等优质平台,由学院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形成了互相协作、高效运转的良好氛围,在科研项目申报、大学生技能大赛、省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依托平台,使教师的学术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校企融合
2015年, 国务院正式出台“中国制造2025”目标纲领,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基于校企深度融合、产教协同育人的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
校企深度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已实施多年,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多数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形式化、同质化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合作真正地深入化、实质化,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一个问题。否则,深度融合只是一句空话。
影响产教融合深度实施的诸因素中,国内学者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各方存在的一些共性的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多有述及,此处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要想做好深度校企融合,首先要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切入点,再进一步朝着理念文化融合、体制机制融合、模式创新融合、专业对接融合、课程深化融合的方向推进。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通过深入思考与实践,结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急切需求,确定了以发展工业机器人为切入点,与上汽大众、豫清新能源、郑州大河智信科技股份公司、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元创兴科技股份公司等智能制造企业深入合作。其中,与上汽大众以冠名班为主要合作模式已开展十余年;与豫清新能源公司以共建“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为抓手开展合作;与深圳元创兴科技股份公司合作,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创新实训平台”项目等等。下一步,拟与郑州大河智信科技股份公司、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合作育人为宗旨,在找准双方切入点的前提下,面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所需岗位技能,探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建设 “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依托该平台,结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机电一体化控制领域的优势,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支撑和硬件保障。
七、质量立校
质量是根本,质量是生命,以质量立校,以质量求生存。质量要素体现在高校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包括党建、科研、思想教育、学生管理、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我们每位同志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分内事,对每项工作都应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和日常行为规范,只有大家统一思想,凝神聚力,方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是质量要素中的关键一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提出了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018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就是课程。他提出:课程是教育中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但它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课程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和软肋,是一个关键问题;课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始终把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秉持“课比天大”的理念,以创建“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为抓手,坚持对教学实行全过程、全闭环监控和反馈,严抓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坚持实施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坚持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坚持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生评教座谈会,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建议,对上课存在较大问题的教师实行问责制,直至取消其评优评先和授课资格。重点抓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课程建设、虚拟仿真项目申请、微课大赛、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以及开放实验室申请等教学相关工作,并做到院领导率先垂范,亲自参与。在学校第一届、第二届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中均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申请的开放实验室项目居全校前列。
八、育人特色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是在我校原工程技术学院(工程系)的基础上分离出来。多年来,积淀下来一些优秀的精神、理念和信仰。突出体现在“实”字上。无论是最早的无线电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还是现在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学院师生均传承了老工程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那就是实实在在做学问、扎扎实实做实事,低调内敛、踏实肯干。学院培养的历届毕业生身上也鲜明地体现了“实”这一特点。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经过凝练和总结,我们提出了“为人诚实、做事踏实、生活朴实、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机电学院人才特点。详述如下。
为人诚实。秉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以“做事先做人”为切入点,学院多年来把做人诚实放在首要位置,在抓考风、教风、学风的过程中,无论该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不管是期末考试还是开学后的补考,不管是实训实验实习课还是理论课,我们均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一把尺子量到底。甚至在补考环节我们的监考更为严格,对于违纪学生,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纵容。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考勤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和引导广大学生做到“诚实守信”。为学生在今后的人生成长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品质基础。
做事踏实。在当今社会普遍浮躁的大环境下,能踏踏实实的静下心来学习和做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在学院的党团活动、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学生管理、评优评先、考风考纪、学风打造、基层组织建设、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学院的风格就是踏石留印、抓铁留痕,把工作做实做细,不搞形式主义。
生活朴实。长期以来,学院师生在生活上朴实无华,简单大方,衣着干净整洁,行事低调内敛,不哗众取宠,不夸夸其谈,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事准则。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品质。
基础扎实。当今时代知识迭代越来越快,具有持续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已是当今社会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在青年时代的大学生活中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紧跟科技发展和时代前沿,不落后不掉队,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学院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时,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注重对专业基础课进行学时和学分的适当倾斜,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保证授课质量,严抓上课秩序,严控考试成绩,杜绝水课,打造金课,使学生在校期间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今后从事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工作做好铺垫。
富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使命。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来培养创新人才是学院近年一贯坚持的做法。学院的智能制造团队、机器人团队等,汇集了机械、电子电气、汽车等多学科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注意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另外,学院最早开设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硕果累累。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郑州市先进制造实训基地、郑州市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郑州市优秀教学团队以及校级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团队等的成功申报为莘莘学子的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九、总结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师资的支撑、制度的引领,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更需要创新驱动。高校发展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特色和优势;学科门类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实力和创新。下一步,我们将在充分做好调研的基础上,精准定位,做好制度设计,结合郑州市的经济发展,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未来发展,立足智能制造,“机、电、车”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共同支撑智能制造蓬勃发展,以质量为本,错位发展,办出特色,最终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以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