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当中,我认真品读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该书是由当年和习近平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习近平插队落户地当地村民以及和习近平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这些被采访对象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结合各自的亲身经历,以详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青年习近平知青岁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书中向我们还原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生活,访谈内容充实、丰富多彩、事例贴切、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无华、震撼感人,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读完以后我感触颇多,我深深地为习近平同志热爱读书、热爱学习、吃苦耐劳的优秀的精神品质所吸引、敬佩。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生涯岁月的点点滴滴。1969年1月,为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15岁还未到插队落户年龄的习近平不顾老师的劝导,放弃了学习,义无反顾的选择下乡接受锻炼。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这一干就是七年,直至1975年10月上大学才回城。这在当时就体现出了习近平先进的思想觉悟。通过阅读和了解历史,我们可以体会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的环境,可以想象得到下乡知青生活的艰苦和艰难程度。那个年代陕北地区的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吃穿用度更是缺乏。习近平同志在这里生活了7年之久,当年的青年习近平,是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这“三个最”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在7年极端艰苦环境下砥砺前行、艰辛求索的“极限磨炼”,也造就了他的坚强意志和战略定力。而这7年正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认真体验生活的慢慢成长的重要过程。在他认为,这7年是对自己的磨练,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成就了他后来精彩的人生,并成为一代伟人。
据被访对象、和习近平一同下乡的知青雷榕生、雷平生回忆说:刚到这黄土高原的山沟里,习近平同志有过迷茫与彷徨。因为北京知青们从北京乘坐火车出发时,心中都对要去的地方充满了希望和向往,但是到达目的地后映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看见的都是无边无际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大家被黄土高原的雄伟和贫穷所震撼。而与习近平同窑的知青王燕生的回忆至今记忆犹新:知青们从文安驿到梁家河时有梁家河的乡亲们来接他们,大件的行李放在驴车上,小件的行李则拿着。村民张太平觉得有个箱子比较小,拿着就行,但是拎起来后惊叫道:“这个箱子这么看着不大,咋这么沉啊?”后来大家才知道那是习近平同志的箱子,里面全是书,在出发前他就早已准备好一箱子的书。这些知青是第一次离家远去,来到这里,面对这里的环境,一切都是未知数。无论是农作有多忙,生活有多艰苦,读书仍是他最重要的事。雷平生先生与习近平同志一起在窑洞生活6年,他对习近平的总结有四点:第一,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第二,他读书注重分对比;第三,遇事有定力;第四,肯读书善学习。据他回忆当他半夜醒来的时候,习近平常常还在读书。在那周围满天黄土的自然环境,在自己无辜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后,书本成了他心灵的一篇净土,给了他一个宁静的世界。习近平还自嘲:“四周寂静,颇有些‘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味道。”
常言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习近平同志爱读书,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的历史著作、中国古典文学、军事、国家政治著作还是外国的各类名著他都有认真的研读。这样的读书性质使他养成了遇事冷静、沉着的良好习惯。他曾说过,在情商和智商之间,智商尤为重要,但情商更为重要,因为情商是教会怎样做人。都说日久相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更好,彼此之间会信任,延伸到习近平同志与村民相处更加融洽,习近平同志更是把自己当做是农民。
习近平同志不甘于平淡生活,话不多,爱思考,各方面事事俱到。他觉得人活在世间就想着要有一番作为。志当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面对贫困,他想尽一切办法为百姓谋福利,积极改善当地面貌,习近平同志在赵家河时,带领群众办识字夜校、打坝,与他们的关系密切。习近平同志从赵家河回到梁家河时,雷氏兄弟都已经先后上大学走了,他成了村里唯一的北京知青。但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的生活更忙碌、更充实。当他看到1974年1月8日的《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习近平就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他产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他与张之森一起去四川省学习。为了能够不把任何知识点落下,他拿着笔记本认真的记着笔记,心中想着是百姓能够更好的生活。四川一行结束,回来之后开始实践,其中的艰苦、困难,他都一一化解,最终建立了陕北的第一个沼气池。
在习近平的政治生涯中,他永远把百姓的安居乐业放在第一位,当面对自己的个人问题时,他宁愿放弃去上大学的机会,坚持留下来为延川的百姓谋出路。“文革”时期父亲已经受到了9年的迫害,命运未卜;母亲也过着受审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头上还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好好的一个家庭四分五裂……面对这些磨难,他没有退缩,萎靡不振,而是当作一种磨练,逐步变得更加坚韧不拔。最后,政策下来,他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他的三个志愿全部都是清华大学。他对知识的渴望,终使他成为一位伟人。学成之后,以沉稳踏实的性格习近平同志的仕途步步高升。他虽然有了官职,但他依然没忘记在梁家河生活的种种,更多的是他依然会帮助那些与他共同生活的村民。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曾在北大讲过“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无论何时,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奋力拼搏、勇争第一干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个时代的人们所必需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向近平同志学习爱读书,爱思考,多做事,勇担当的优秀品质。保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青年习近平从落后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要紧跟时代主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勇担历史重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融个人的理想追求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当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力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