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是面对国际环境大变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有力保障。会议通过的《决定》(简称)也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好《决定》总要求、总目标的同时,结合工作,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思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调高校教育要从“教”走向“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就要坚持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导向,全面融合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能力,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校教学体系、融入教材体系和各项管理体系中,形成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思政教育的短板,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各个层面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把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使高校思想政治工更好的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建设需要。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目前思政工作的瓶颈,构建科学育人体系
在信息化的合作交流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呈现碎片化、效率性特征,他们更加自信、个性化、权利意识增强,情感需要更加强烈,创新创业意识强,追求平等独立,对教师要求高,但缺乏包容性,所以解决问题和知识传授过程中,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往往比单方面强调师道尊严会收到更好效果。
大学课堂上学生出勤率低,抬头率低,课堂亲和力不足,专业课对人文素养关注度低,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足,部分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有待提高,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统筹,与教育、科研、管理融合不足,导致育人效果不理想。
在思政工作教育实践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青年成长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体系设计,紧紧围绕学科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设计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基础,构建服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长的教育实践体系,制定科学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把思想政治工作有形化、鲜活化、自觉化,真正落细、落小、落实,有效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融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行为选择,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大育人体系,培养学生能吃苦、能战斗、讲奉献,勇创新的精神。
二、引导全员育人的氛围,构建领导带动、教师联动、学工推动,学生主动的育人环境
全员育人强调育人的主体,人人都是育人者,每位老师都要有育人意识,树立育人责任感。发挥各级领导带头作用,领导定期参与学生座谈会,参加班级主题班会,参与社团活动,讲思政课、讲党课、当班级导师等。教师积极联动,为学生提供专业资源,当兼职导师,做生涯指导、实训带队,师生党支部共建,创新创业指导等。学工积极推动,辅助组织落实,辅导学业规划、社会实践带队、主题班会、辅导班级党建和团建、做好朋辈交流、指导社团建设等。学生主动参与,强调自我服务,发挥朋辈引导作用和传帮带的影响,注重在学生身边树立优秀典型和真是榜样,通过朋辈群体施以正面积极作用,提高育人亲和力。
三、全过程育人,时间上要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方法和体系,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阶段
奖助育人要着力培养教育之爱,把扶困与扶志、扶智结合,开展知恩感恩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立自强,树立自信,勇于担当,在物质帮助同时,辅以道德浸润、精神激励,形成解困与育人有效融合。
实践育人,深化知行合一,依托党团组织,深化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基地化、社会化、课程化、公益化、国际化,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研育人,要筑牢学术基础,强调教师的科研行为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科研活动(学术论文写作和调研、实验、设计、挑战杯、学科竞赛等)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
文化育人,传承优秀文化经典,培养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养师生品行。以文化人,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繁荣校园文化建设。
管理育人,厚植责任担当,把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校规校纪约束和法治教育,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教育的保障功能,营造管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要注重党团班社的联动,拓展组织育人,把思政教育教育、学生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团建、班级活动、宿舍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业科研有机协同,交叉融合,整合内外资源,深挖合作资源,增强供给能力,提供靶向服务。
布局一网二微,开展网络育人,引导师生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建立思政课的微课程、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打造思政教育特色品牌,推动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强化课程思政,实施课程育人,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融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优化课程设置,采取多样教学措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各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梳理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融合和统一,破解思政教育的“孤岛化”,促进显性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同心同向,1+1>2的协同效益。
四、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制定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并建立管理评价体系,以提供制度保障和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建立双学分制,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立体化认识与科学评价提供真实可靠依据。开发智能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持续化,帮助学工管理人员实时、全程管理学生发展需求和素质能力活动体系,协助学生自主完成发展需求定位和个人培养计划管理,便于做好双向评价与反馈。实现学校像大数据中心一样管理,学生像网上购物一样挑选,教师可以像网上店铺一样发布的素质能力提升科学管理体系。
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保障。实施“协同”思政教育体系,建立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思政队伍、管理队伍等不同队伍之间的“沟通会商”,定期研判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辅结合”协同机制,切实发挥各方面合力。通过构建育人渠道协同,课程思政同向,平台载体助力,师资队伍同心,推动思政育人体系常态化、制度化。激发各要素的内在动力,构建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资源协同联动育人体系,协同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的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