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体现了领袖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讲话精神,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视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反复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强调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全面阐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要求和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对于怎样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六个下功夫”。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三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四是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五是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六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关键是做好落实工作,要深刻理解“六个下功夫”的内涵,把“六个下功夫”作为人才培养的遵循,落实到学校育人的具体实践中。
1.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参加“五四”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要坚定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青年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和当代的现实意义,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自觉。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思维方法,使青年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想信念是政治品格,反映的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加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青年学生不仅有一张中国脸,更要有一颗强大的中国心,热爱、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的话、坚定跟党走,时刻迸发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力量。
使青年学生懂得社会理想决定并制约个人的理想,社会理想是实现个人理想的条件,没有社会理想基础的个人理想,将是一纸空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教育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把自己的人生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融为一体,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
加强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宣传,利用先进模范人物感人事例教育影响学生。比如黄大年在大学毕业时就励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大我,把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作为毕生追求。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勤奋工作,带领一个强大的科学家团队创造多个“中国第一”,填补我国“巡天探地潜海”的技术空白。黄大年做到了把振兴中华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他的行动必将影响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主义落实在务实的行动上。
爱国主义是一位公民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主义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爱国不是空洞的,是具体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河南理工大学调研时对大学生们强调,“勤奋学习也是报效国家,热爱家乡也是热爱祖国,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敢于放飞梦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教育青年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落实到具体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在务实的行动上。
3.加强学生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一向重视“修德”,把“德”视为立身处世之本,重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使青年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结合思政课主渠道、第二课堂多种途径,培养品德高尚的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使广大青年学生扬起大爱之帆,鼓起为祖国奋斗的力量;以大德为舵,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张开广阔的胸怀,始终把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装在心中。
4.增长学生知识见识,练就过硬的本领。
学校学习是青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学习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否掌握了足够的知识见识和过硬的本领,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教育家杨叔子院士认为,育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别的,而是如何更好的做人、如何更好地做事、如何将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学问。要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建立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激励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努力做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成为勇于担当、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5.培养学生奋斗精神,锤炼坚强的意志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要传承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让伟大奋斗精神成为新时代的强音。”昂扬的奋斗精神和艰苦的奋斗历程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经过不懈奋斗可以锤炼青年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历练出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和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做到刚健有为、敢于担当、自强不息,以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本领。
6.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教育学认为,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美国学者劳厄认为,素质就是在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以后所剩的东西。
袁贵仁同志在《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中指出,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可以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突破口,加强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能力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学生思想、意志、学习、生活和走向社会等各方面的能力。就具体实践而言,可以归纳为品德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方面,结合这四个方面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
①品德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可以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律纪律和责任担当意识。
②学习能力涉及到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和知识创造等方面,具体表现在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发展能力涉及认知能力、思维方法如分析问题、判断问题、逻辑思维,以及择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跨学科能力,还应充分考虑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方面。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成长及在以后社会活动中不断提高进步的内在力量。
④社会能力是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工作、学习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本领。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评价思考能力、交流沟通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相互协作能力、谦虚的态度、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大局观念等方面。
在下功夫做好上述六个方面工作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人格。要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要倡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引导青年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不仅要追求知识,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努力奋斗,坚韧不拔,勇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到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要在实践中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积极钻研,务实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