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其中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论述教育的佼佼者。
教育,实质上是在传承一种文化,可能还会具体到某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的承袭。这种承袭既有世界范围的文明,更有本民族特有的文明。是一个民族灵魂传承的火炬。
一个民族的文明,传承五千年不间断,伸开手指数一数,这在人类历史上,到目前也只有中华文明了。因为那些曾经璀璨的文明,在照单全收世界文明的时候,把自己特有的文明和他们并列起来了。但也有对立起来的。这种对立表现为崇尚外来文化,贬低本土文化。既然是对立的关系,就有“崇洋”的和“卫道”的两派。卫道士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即便是本土文明已经苟延残喘了,他还在不懈地做着人工呼吸的奋斗。让我们这些后人在睁眼看世界的时候,依然能看到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并透过这些丰富多彩,洞悉到卫道士们的风骨。然而“崇洋”的和“卫道”的两派,并不是事情的全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数众多的“沉默派”,他们沉默地将本民族的文明模糊化了,与其它的文明并列了,使得本民族的文明没有在“沉默中爆发”,而是在“沉默中消亡了”。他们迟迟疑疑脱下了“本土服饰”,郑重其事地穿上了“西装”,随后“西装”就成为习惯,“本土服饰”就成为纪念。透过这种纪念,我们也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我们洞悉到的只是这些“沉默派”的无知与无奈,并且是因为无知才无奈,一盘散沙是他们的基本面。再伸开手指数一数,那些失去璀璨的文明,哪一个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教育?
所以,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一代伟人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新时代,我们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新特征和新环境,也是我们发展教育应该立足的“独特历史、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
我们办教育,学过日本,学过前苏联,学过美国,更是正在学习欧洲。我们一直在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合理的、创新的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全世界办教育都会遵循教育规律,这是我们可以学来的。教育大国和教育强国都有各自的教育兴办特色,这是我们拿不来的,即便硬拿过来,也是不合窍的。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发展教育的经验、方式和方法,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必须将教育发展的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立足于我们目前的“独特历史、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之魂”的教育。要具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观,坚守教育的民族性,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待,不做“沉默人”。
我们要追赶教育强国的教育水平。扎根中国大地上的中国教育,从来就没有抗拒过“国际化”,在应对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放得开”,还能成功地“守得住”这是因为我们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放得开+守得住”攻略的关键在于“洋为中用”时不能照单全收,而是消化与吸收,把世界文明的精华揉进中华文明,经过发酵式的提升,发扬中华文明,光大中华文明,在这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文明永远是酵母,这正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师夷之长以制夷”的理念,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否则就会把“追赶”退化为“追随”。
家庭教育无疑是人类教育的起源。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不曾间断地发展,家庭教育伴随着全过程。家庭教育在“教”和“育”的关系上应该更倾向于“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言传身教,也可以认为孩子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系上的,这是我们“本土服饰”上的第一粒纽扣。应该给人生这颗“第一粒纽扣”取个名字,那就是一个“德”字!中华文明延续着“以德树人”的血脉。从当年的孔老夫子到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不管是以前的游走于各个诸侯列国还是现在的走向全世界,“以德为先”的教诲是一脉相承的。“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中国人注意家风的养成正是从教育孩子这一神圣职责出发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不独独是学校、教育机构和教师的工作,社会最小的或者说最基本的单元就是家庭。扎好或者扎牢全社会的教育的根基,在于教育家庭、教育家长。一个家庭有好的家风,一个家长有好的教育素养,孩子就会有好的教育成果,就会有“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现在“中国式家教”似乎是一个贬义词,究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生硬的应试教育模式,只知道“教”;二是家庭和家长对家庭教育新理念和方式方法的缺失,不懂得“育”。家庭教育进入盲区,缺乏“育”的家庭教育很苍白。前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国家教育机制的理顺来解决;后一个问题则需要国家重构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在对全社会的“继续教育”上开支,教育教育者,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因为即便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本人,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问题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是捉襟见肘,甚至是一筹莫展。家庭是不是专业教育课堂的课堂,家长是不是职业教师的教师。强化家庭和家长的教育能力,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建设,一个地区的家风良好,必然带来好的民风,必然带来好的校风。好的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所系,是一所学校的“魂魄”。这是无法用“拿来主义”解决的问题,必须是自创的、独特的,就像大树的根系,是无法移植的。
教育家庭,教育家长,是维持中华五千年文明持续不间断发展的“燎原之火”。教育家庭,教育家长是中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使人民都能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自身发展和造福社会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路径之一。党和国家完全有能力将这种“继续教育”在中国大地上扎下根基,开枝散叶,繁花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