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从15岁到梁家河村插队七年的工作、生活的历程,记述了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记载了梁家河村几十年从贫穷超走向富裕的变化,记录了习近平对知青岁月的所感所悟。全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作为一名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深读细悟梁家河精神,感悟总书记在逆境中成长,在窑洞里求知,在实干中造福百姓的点点滴滴,收获的不只是梁家河作品的思想,更是一份责任地、一份担当、一份砥砺前行的动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深沉多少真情”。年青的习近平初到梁家河,他感受到了与梁家河的距离和隔膜,当时既有面对乡村与城市、山区与平原、繁华与贫困的不适。还有诸于知青与村民,城市与乡村的对视,还要面对周围的不信任。但是,习近平整日在生活或劳动中与老乡接触,称自己是“普通农民”甚至是“老陕”。他与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挤在六个人的土炕上、打坝挑粪,行走在一架架山卯间……他说一口地道的陕北话、好一口美味的酸菜、习惯了点一盏煤油灯渡过漫漫长夜……。当他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后,人们也逐步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习近平。他把自己融入了群众、融入了乡村,当大队支书后,他讲“实干就是解决办法”,面对困难,只有实干应对,困难才可能一个个解决;他注重科技,善学善用新技术,尝到了科技进步的甜头,乡亲们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他注重公平,分救济粮不存私心,实地查看,实事求是,“一碗水端平”……他雷厉风行,他“多动脑筋”,他处变不惊,面对困难不退缩。在那个年代,农民靠工分养活自己,他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先后办起了家具加工为主的铁业社、成立了缝纫社,办起了代销店,社员用工分换农具、衣服、日用品,较好的处理农民手中缺钱的现状。为了防洪和增加良田,他带领群众修大坝,为了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他带领群众建好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一心想着要为乡亲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就是一个行动的巨人,在赵家河进行社教时,帮村民改造年久失修的厕所,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厕所革命”,那个年代文盲太多,他组织大家开办识字扫盲班…。1975年10月7日,全村的乡亲们到院子里送行,习近平带着不舍、带着嘱托、带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泪别梁家河。他说:“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离开梁家河40多年,他依然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那里的一草一木。是梁家河呈现给了习近平最真实的乡土中国,让他清楚人民群众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青年习近平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牢牢的记在心中并为此而奋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1969年1月,习近平从北京到梁家河。生活环境与城里发生了极大的落差,除了年龄小、还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还面对父亲被政治打压,他却真正扎根在了这个小山村,他是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的北京知青。他也一度迷茫和彷徨,但习近平最终经受住了考验,从城里到农村,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劳动强度虽然很大,生活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这七年里,总书记总是如饥似渴的学习,他白天利用干活间隙看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那个时候不通电,梁家河进入梦乡的时候,习近平的窑洞还透着煤油灯的一丝光亮,也正是这长此以往的光亮给习近平带来了光明,照亮了执着不变的为民情怀和初心。别的有志、有识、有才、有担当的同志入团、入党可能是轻车熟路,而对于习近平而言却如同劳走山路蜿蜒曲折,习近平顶着“黑帮子弟”帽子,凭着对党的热爱和执着,先后递交了8次入团申请书才加入共青团员,又递交了10次入党申请书才获批入党,习近平迎来政治生活的曝光。在七年的岁月里,习近平面对苦活重活他都抢着干,这一干就是七年,一干铸就了矢志不渝、坚如磐石的信念,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初心不改”“历久弥新”。梁家河的岁月,让习主席对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深深植入了心中。习主席说“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想着为老百姓办实事。他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在习近平任大队支部书记一年多的时间内,他把一个青黄不接就靠出门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一片生机,红红火火。时光荏苒、初心恒在,从梁家河到中南海,身为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心里装着不只是一个“梁家河”,更让他夙夜不寐的是千千万万正在脱贫致富路上的贫困人口。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掉队,标注的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本色。
“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读《梁家河》一书,就是要学习中蕴含其中的梁家河精神,坚守为民造福、民族振兴的初心、秉承追求真理、事实求实、攻坚克难的作风。学习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就是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砥砺前行,与困难群众心连心,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既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又要立足实际,还在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真正把责任扛肩,把工作干实,不辱使命。